教學時間的利用
教育學家鮑爾(Power, 1980)對時間進行了簡潔的概述,“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,教育需要時間,它可能而且確實是發(fā)生在時間的任何一個瞬間
教育學家鮑爾(Power, 1980)對時間進行了簡潔的概述,“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,教育需要時間,它可能而且確實是發(fā)生在時間的任何一個瞬間的過程?!?/P> 教學時間是學校學習的一個中心變量,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成績有極為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經(jīng)濟學家把時間視為課堂的一種資源,心理學家認為時間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。 教師在發(fā)生教學行為時,有必要對教學時間做一些必要的了解,從而使教學時間更好地作用于學生最終成績。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問題上了解并考察教學的時間效益。
1.名義學習量
名義學習量,指的是每年的總學時量,我國各個學校之間每年的總學時量的差異不大。邏輯上認為時間的宏觀測量長度(學年、學期、學周的長短)與成績相關,但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顯示出總學時量與學生成績之間的一致關系。因此,還需進一步探討個別學生實際的有效學習量。
2.每個學生接受的教學量
在總學時量中,減去嚴重影響學生所接受的有效教學量的幾個因素(如學生缺勤、遲到、教師缺課等一系列停學現(xiàn)象),即是每個學生接受的實際確實進行的教學量。研究證明,學生的出勤率與其成績呈正比關系。學生取得的成績受出勤天數(shù)、無故缺勤和遲到等綜合因素的影響。
還有一種學習時間的現(xiàn)象,值得學校教育工作者所警惕。學校管理人員的隨意活動可能會減少學習的時間,某些學校的實際教學時間可能比其他學校少得多。
由費雷德里克(Fredrick,1977)進行的一項特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成績優(yōu)秀的學校由于學生或教師的缺勤、教學中斷和學生的注意力渙散而浪費掉25%的可利用的教學時間,而成績差的學校則由于同樣的因素而失去49%的時間,其浪費之大令人瞠目。我國學校,學生接受的教學量還是比較飽滿的,但學校的組織安排對教學時間的干擾程度,及其對成績的影響,也是需要不斷地加以審視和估價的。
3.分配給課程內(nèi)容的時間
教師對學生學習時間的影響,還可以精細到課堂上。分配給課程內(nèi)容的時間,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內(nèi)容時,可以獲得的學習時間量,它構(gòu)成了課堂上的學習機會。教師在課堂上對各種課程內(nèi)容的時間分配是有很大差異的(比如閱讀、練習、討論、測驗活動的時間),那么這種差異與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也呈現(xiàn)比較復雜的關系。有的正相關,有的負相關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間分配上要不斷考慮這種配量與教學內(nèi)容的吻合狀況,不可只按習慣和興趣行事。
4.專心學習的時間
如果把教師的教學比做一個廣播電臺,它并不一定是人人都在收聽。教師教學時,學生在怎樣地學習,這是教學時間研究的一個實效課題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,常提醒學生注意聽講,就是促使學生專心學習的時間增加。班級注意程度也成了評價教師課堂能力的重要指數(shù)。教師判斷學生的注意程度主要集中在學生的眼睛運動和身體姿勢上,不專心的學生測驗成績都比較差。學生專心學習時間與其能力還密切相關,能力低的學生多出現(xiàn)不專心學習的行為,使學習活動中斷,而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在注意力渙散之前先完成了學習任務。
學生積極學習時間,也就是學生的任務學習時間,對學習成績產(chǎn)生強烈的影響。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于積極學習時間的多少。積極學習時間又是能為教師所改變的變量。對學生課堂學習有階段性督察的教師,對學生應答正確性作出反饋的教師,對指定的學習任務作出明確指示的教師,都可以提高學生專心學習的時間。總之,教師對這些因素是可控的。
組織好課堂,以使學生意識到每課的目的和目標,并將這些傳達給學生,以便他們了解教師對學習的期望和完成指定學習的相應計劃,這些就是成功教師的一貫做法。
阿林(Arlin, l979)的實驗研究證實,教師在一種教學活動向下一種教學活動過渡時的“活動流”,對學生專心水平具有重要意義。課上學生不學習的行為往往在過渡期比其它任何時間更為多見。有效的教師能夠在適當?shù)臅r機干涉學生而防止出現(xiàn)破壞性的課堂境況。教師能夠保持課堂教學“動力”,實際上就是判斷合適的時機,即學生的可教時機。教師選擇時機不佳,會導致在維持紀律方面花費更多的時間,從而使用于教學上的時間減少,因此,教師行為的改善可以提高學生專心學習的程度,許多教師可以通過注意這些變量并重新組織課堂活動,以使教學時間和學習時間增加到最大限度,這是他們具有相當個人控制能力的資源。
5.教學時間的遺失
教學時間的遺失,影響到一節(jié)課的質(zhì)量和效力。教師要極力避免以下幾種教學時間的遺失現(xiàn)象。
(1)中斷因素
中斷因素是由于沒有執(zhí)行規(guī)則而使課堂受到驚擾。大多數(shù)中斷都是很短的,一分鐘或是更短。但是它們的影響面很大,特別是對教師的進程影響最大。有些課堂上要出現(xiàn)幾次中斷,這些中斷的時間是一種學習浪費,并使學習內(nèi)容受到損失。
(2)過渡時間
過渡時間,是時間可能遺失的第二個方面。在一節(jié)課內(nèi)或兩節(jié)課之間來改變活動時,需要占用時間,每個部分內(nèi)容的改變會占用30秒或3分鐘,這要取決于指示的明確性,以及對內(nèi)容改變所做的預先講述。一節(jié)課內(nèi)的過渡要追求最經(jīng)濟的時間。教師要特別注意避免隨意性的課堂小段,不能使非必要的組織和說教占用更多的時間。發(fā)生在課程之間的過渡時間也是一樣,時間會浪費在重新組織上。
(3)不當?shù)木毩曌鳂I(yè)
不妥當?shù)恼n堂和家庭作業(yè)是時間遺失的第三個方面。在學完新內(nèi)容以后,教師就安排學生做練習。如果練習難度太大,學生們就可能做不下去,或是粗略地、盲目地應付練習,認為只要完成作業(yè)就行了,而沒有考慮質(zhì)量。當學生對課堂內(nèi)容沒有學會或是沒有吸收消化時,就去做指定的作業(yè),那么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丟失時間。這個問題的形成,主要的還是在教師方面。比如,教師選擇合適練習的能力不夠,所舉例子不夠有代表性以及練習目的不確切,都會造成學生學習機會的損失。在練習、作業(yè)時,學生在教師限定時間內(nèi)完成指定任務,教學時間使用率最佳。
6.教學時間的搭配與組合
在單位時間里,如果能合理組織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,完成幾個單位時間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,就等于為學生延長了學習時間。學校教學時間總是一個常數(shù),但每個學習日的教學時間分配和使用效率卻大不相同,這就涉及到時間的搭配技術。
①課程表中不同性質(zhì)的學科應穿插進行,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交替發(fā)揮,而且可以引起興趣,提高學習效果。
②在每個學習日里,學習能力也有高低變化。學習能力最佳時間,白天的高峰出現(xiàn)在上午,學校上午二、三節(jié)課可用來安排學習較難的科目。肌肉的控制與速度運動的效率則在下午顯示出最佳水平。下午的第一節(jié)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往往比較差。
③一周的學習效率也有變化,星期一、二最高,星期三開始下降,星期六略有上升,在周學時的學科分配上,可采用兩種分配方法:對稱的分配,如周一、三、五或二、四、六使一門學科的教學時間有相對的間隔,這樣的分配適用于需要較多記憶和復習的學科;非對稱分配是把一門學科集中在幾天內(nèi)連續(xù)進行,以使用較多的連續(xù)時間完成較廣課題的教學,這種分配適合于解決綜合性的問題,適用于需要連續(xù)地集中思考的學科或課題。
④學習時間的有效連續(xù)。根據(jù)研究測量,不產(chǎn)生疲勞的適當學習時間是,6--8歲為30--40分鐘, 9--12歲為40--50分鐘,13--15歲為50--60分鐘。學習時間長,消除疲勞的時間也長,課間休息時間也得等比數(shù)增加。
⑤課時分配。不同學科、不同學習任務都按一個時間單位(如45分鐘為一課時),是機械編排,給教學整體化帶來了一定的困難。學生活動日完全按相同節(jié) 奏運行,易使學生的學習枯燥和單調(diào)?,F(xiàn)代教學主張一種彈性課時分配,就是根據(jù)教學內(nèi)容、教學活動場所、教學材料和輔助工具運用等方面需要,靈活地加以組織,現(xiàn)在有些學校的課時分配,已經(jīng)采取了單課時和雙課時結(jié)合的方法。